预测用户场景行为趋势的主动式服务,让「千人千乘」的车机交互更易触达
带领大厂共创的智能体验座舱创新设计
Our Expertise
人车界面交互
感知增强
跨部门共创
不知你是否有所观察,穿梭在城市中的「绿牌」车已不再只是异类,小区和地下车库的充电桩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,越来越多的「滴滴」总是带着鬼魅的低响来到你身旁……电动车已悄无声息的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。
在这一趋势下,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到电动车的设计研发中。如何在各类换汤不换药的设计卖点中脱颖而出,艾体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。在传统燃油车的模型体系中,人和车之间主要是主动操作和被动响应的关系。这个过程中,车更多是充当人出行的工具。
在各类场景条件下,人不一定像以前一样,需要熟练的掌握车这一工具,而只需要了解自己究竟有什么需求即可;而车则通过在各类场景条件下的判断,以及对人需求的接收、理解和训练,进而更加主动的为人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。
在这一模型体系下,基于主动需求和主动服务两条支线,我们研究并裂变出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智能电动车设计切入点:
一. 现代人「生活介质」线索下的用车习惯的改变
现代人的生活的介质,是以人为原点,向手机(界面)-车空间(交通)-家空间(居所),按距离远近向外进行辐射延展。
所以为了满足这一线索下人们的习惯,智能电动车会提供越来越多对应的功能和服务。
A. 迎合用户习惯的中控升级
手机界面,是离你最近的介质。现代人对手机依赖严重,为了延续这一习惯,便有了类似微信上车、淘宝上车、小程序上车,这俨然已经成为了衡量市售电动车是否“智能”下限标准。
但这样你的车就真的智能了吗?就好比你的手机,也能上微信,但你从不会觉得手机因为能上微信而变得智能。所以车载中控作为延续手机界面的介质,必将会迎来新的升级。
B. 围绕生活方式的硬件变革
车内空间硬件,是离你第二近的介质。车内部件的功能,也会随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被重新定义。
比如艾体验认为,未来的车窗可能不再仅仅只是遮风避雨,人们利用它做更多的事。由于车窗位置的特殊性,可以围绕乘客的视线所及和场景变化,提供更为精准和即时性的服务:
比如可以透过车窗挖掘平时忽略的网红美食;变身试衣镜实现购物和试穿;通过每日肤质监测并提供美妆推荐……这些都是车窗基于地理位置和用户习惯适合承载的新功能体验。
C. 模糊边界的智能家居联动
未来的车和家,会产生更多的功能交集。两者的空间边界会逐渐被模糊和趋同。
比如驱车「离家」和「归家」,其实是看似类似,却大有不同的两个场景。我们通过「One Tech」一键联动车-家空间,让车与家之间相互进行识别匹配,进而完成车与家智能化调节和个性化服务模式定义,让用户感受不到车与家之间的隔阂。
二. 屏幕联动」形成用户之间的自然联结
如今各大新势力造车都热衷以屏幕作为噱头。之所以敢肆无忌惮的用屏幕替代实体按键,其实是源于现代人对屏幕的熟练和依赖程度,这确实是顺应用户习惯的趋势。
新势力造车屏幕(自左往右自上而下:蔚来、哪吒、理想、小鹏)
屏幕不能一味地增多增大,还应该考虑屏幕和用户之间的关系,满足用户对屏幕的真实需求而非噱头。
以「多功能桌幕」为例,我们认为,它可以是在特定场景下被唤醒或出现,去呼应用户的需求的。比如车空间常常会猝不及防的就扮演起了临时商务会议室的角色,这时候的桌幕,需要承载更多的表达和交流的工作。
方便的临时会议空间(AIUX「多功能桌幕」设计)
而在新的场景下,桌幕则应该变身新的角色。比如外卖已经成为了现代人不可或缺的饮食方式,「多功能桌幕」可以让用户在车内更干净、更舒服甚至是更“下饭”的就餐。
整洁且“下饭”的就餐环境(AIUX「多功能桌幕」设计)
进而完成从「被动响应」到「主动操作」再到「主动推荐」的演进。
三. 场景智能容器的信息定义
我们将车机界面定义为「智适应」的HMI,它通过「场景智能容器」的卡片式的延展、拉伸和堆叠等层级变换,主动调整界面布局的优先级,从而实时地适应用户当前的需求。
多场景的多主题界面:不同的场景,以不同的风格类型呈现,突出差异性与个性化。
而在设计车机界面时,需要更加关注人的因素,设计出符合人的心理认知的产品。
让信息排布逻辑、操作按钮交互方式设计表达得更为自然,引导用户结合熟悉的感知来理解和使用。例如:以场景串联车内各功能间的相互联动,风格皮肤可以切换,其切换方式以类似拉绳的交互方式呈现,保持用户对物理世界认知的一致。
四. 「情感具象」的同化和异化
现代人极其容易产生突如其来的「孤独感」,这时候哪怕只是虚拟的「陪伴」,也能带给人一丝慰藉。
2020年七夕节前爆火的「孤寡青蛙」和「不孤鸟」,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人排解孤独的强烈需求和自嘲心理。
所以作为人与车之间情感联结的重要媒介——VPA,就成为了现在智能电动车在设计时的关注的热点。
不少车厂会考虑将VPA做的更加拟人化和具象化,使其更容易被用户感知和接受,比如NOMI。
来自NOMI的陪伴
艾体验在思考VPA情感的设计方向时,会同时考虑其纵向的和横向的「同化」和「异化」。
横向上,建立VPA「同化成长系统」。用户行为和驾驶习惯的差异性,会催使VPA产生不同类型的成长路径,性格会越来越向车主「同化」,和别的用户形成「异化」。
纵向上,打造「异化场景系统」。经过不同场景需求的训练,为用户提供「异化」的服务;但同时又会根据用户习惯偏好,形成同一场景需求下的「同化」反馈。
AIUX VPA「同化成长系统」和「异化场景系统」设计
五. 引入多方技术人员参与式共创
更好激发不同职能角色合作的团队创造力:让更多职能角色也如同参与者般,比如构建身临其境感,感受一场亲子露营体验,并回归场景中去思考产品方案中的痛点和机会,从工程人员口中获得更多智能技术应用实践的创意启发。
线上共创,承载于AIUX 自研白板工具「2049」
AIUX自研 Fatima 智能体验分析引擎
AIUX趋势数据 承载于自研白板工具「2049」
—— THE END ——
作品版权归AIUX所有,禁止匿名转载;禁止商业使用